新盛客服微信【1145144946】
近日,快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快驴科技”)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交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自称“短距离绿色出行科技综合服务商”的快驴科技,在冲刺香港IPO过程中,其招股书揭示了其“电池搬运工”的真实面貌。2024年,公司营收达16.31亿元,但毛利率仅为4.1%,净利率0.5%,对超威集团的采购依赖度高达99.2%,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万分之四,显示出其“伪科技”的本质。
超99%产品依赖超威集团供应,创始人曾任职于金超威
成立于2014年的快驴科技,由创始人兼董事长武英杰创立。公司主要从事电动两轮车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及相关配件的销售,为轻型电动车用户、大型商业物流配送服务商、城市绿色共享出行用户提供短距离绿色出行技术服务。
尽管公司自称是“短距离绿色出行科技综合服务商”,但其业务核心更接近铅酸电池分销商,主要服务于轻型电动车用户、物流企业及共享出行市场。具体来说,快驴科技的业务本质更接近于超威集团铅酸电池的“全国独家总代理”。公司主要收入来自电池销售,占比超过99%,其中主要来自金超威品牌的铅酸电池。
快驴科技从超威集团采购的电池产品构成了其向区域服务商提供的绝大部分产品。公司不仅从超威集团采购其供应商品牌旗下的电池产品,包括“金超威”,还采购公司自有品牌旗下的产品,包括以OEM方式制造的“闪行”、“臻金”及“长跑者”。2022年至2024年,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99.8%、100%及99.8%。其中,公司向最大的供应商超威集团的采购额分别占总采购额的98.5%、87%、99.2%。引人注目的是,快驴科技的创始人武英杰曾在金超威公司工作,具体是从2014年4月到2016年7月,在浙江超威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简称“超威动力”)的“金超威”业务部担任总经理,主要负责超威集团在国内“金超威”品牌电池的销售和运营;之后,从2016年8月到2019年11月,他又担任浙江金超威能源有限公司(简称“金超威”)的总经理,负责“金超威”品牌电池的运营决策和管理。
在短期内,快驴科技依靠超威集团的产能和品牌实现了快速扩张,但长期存在的供应链风险、利润微薄、技术空心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能通过建立自有工厂、增加研发投入、拓展多元化供应商等手段重构核心竞争力,其行业地位可能会随着铅酸电池市场的萎缩而迅速下降。因此,此次IPO,快驴科技也计划通过募集资金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根据招股书,快驴科技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以下方面:扩展服务网络、提升门店形象和设立新产品体验区;开拓海外市场;扩展国内共享出行业务;通过发展铅酸电池工厂和镁合金车架工厂,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以及进一步发展商业物流配送行业客户相关业务。
然而,快驴科技的盈利能力非常低,毛利率仅为4.1%,净利率仅为0.5%。研发费用率更是低至0.04%。与超威集团的紧密合作关系,既是快驴科技生存的基础,也是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方面,这种深度依赖可能已经严重削弱了公司的议价能力。作为超威集团的销售渠道,快驴科技所获得的仅仅是微薄的分销差价,其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都非常低。在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5%、3.4%、4.1%,而净利率仅为0.5%、0.2%、0.5%。
快驴科技缺乏自主生产能力和替代供应商网络。一旦超威集团因战略变动、产能短缺或行业动荡而中断供应,快驴科技的业务将面临立即停摆的风险。尽管双方合同续签至2034年,但超威集团2024年的毛利率仅为6.9%,同时受到锂电池替代技术的冲击,这使得作为其下游企业的快驴科技的业务稳定性受到质疑。
从财务表现来看,快驴科技的业绩波动显著。在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收入分别为13.11亿元、12.23亿元和16.31亿元,2023年和2024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68%和33.36%。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9.3万元、229.5万元和799.3万元,2023年和2024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3.08%和245.92%。
此外,快驴科技长期以来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通过分销差价盈利,其研发投入微乎其微: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该公司的研发支出分别为32.1万元、53.4万元和72万元,这些支出分别占同期营收的0.02%、0.04%和0.04%,三年累计的研发费用仅为157.5万元。此外,研发团队的人数仅有16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不到7%,远小于销售团队的规模,这一比例更加凸显了公司在资源配置上的倾向。